穿越北宋山水畫的濃淡墨跡,破解故宮「中國蒙娜麗莎」的千年密碼!范寬「谿山行旅」、郭熙「早春圖」與李唐「萬壑松風」才是故宮真正的鎮院三寶!「巨碑式」山水畫的典範,流淌文人對自然的靜觀與體悟,徒步走入谿山萬壑,靜聽九百年來不息的松風澗響…
國寶協奏曲
主講人
邱琳婷
本講座3大重點
原本是清宮皇室珍藏的藝術品,在英法聯軍、八國聯軍及清末民初內憂外患的戰亂後,輾轉地流向世界各地。然而,有一批珍品卻在歷經波折後,奇蹟般地來到台灣,成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。
范寬的《谿山行旅圖》、郭熙的《早春圖》和李唐的《萬壑松風圖》是北宋時期,重要的三件山水畫作。三件作品皆以巨大的山體為視覺的焦點,但卻各自發展出對於主山堂堂的獨特表現方式,值得我們一一細究,並藉此來認識三位重要畫家,風格各異的畫風。
中國繪畫的創作,十分重視對於古代大師畫風的學習。因此,歷代的畫家,多有摹仿古代大師同名畫作的作品傳世,所以今天仍可見到不同時代的畫家,仿宋代名畫的作品。有趣的是,這些不同時代的倣作,多少流露出各自新的詮釋面貌。
●范寬《谿山行旅圖》
此作以三分之二的畫面,描繪一座如巨碑式的主山,並以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表面。主山右側筆直而下的瀑布,以及橫貫山腰的帶狀雲霧,暗示了主山的高聳偉貌。畫面前方由前後各一人,趕集的驢隊,則點出「行旅」的命名之意。
不同於范寬具有壓迫感的主山呈現,郭熙的山體及樹木,以捲雲皴及蟹爪皴,表現出冬末早春充滿生命力的律動感。畫中多處的點景人物,也為此作增添了許多趣味性。郭熙與其子郭思所著的畫論《林泉高致》中,有許多對於理想山水形象及如何表現空間感的描寫,皆可在《早春圖》一作裡,得到印證。
不同於范寬宏偉的主山、郭熙充滿律動感的山體,李唐的《萬壑松風圖》,則是以散點透視的方式,以及斧劈皴,描繪有著堅硬肌理的山石。此外,李唐此作的瀑布,也與前兩位畫家不同,而以激起的花水,與吹拂在松林間的風聲,共同合奏出「萬壑松風」的旋律。
明代董其昌以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」的精神,漫遊於古代名作之間。他曾看過范寬的《溪山行旅圖》,而在他題為《小中現大冊》(又名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)中,也可見到一幅《范寬溪山行旅圖》。這幅倣作,雖有與范寬相似的構圖,但在山石的處理上,卻已見新意。
部落格 https://iartconsultant.blogspot.tw
臉書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unice.chiu.391
粉絲專頁 藝術·婷一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art.consulta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