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文學講座《祕密花園》經典文學的故事 報導
8/20 (四) 19:10
主講人 發光小魚
The Secret Garden – Frances Hodgson Burnett
從花園與希望的意象出發,拜訪祕密花園之路,第一站來到法蘭西絲‧霍森‧柏納特的作家生平。柏納特以《小公子方特洛伊》(Little Lord Fauntleroy)打響名號,更寫下《小公主》(A Little Princess)、《祕密花園》(The Secret Garden)等膾炙人口的名作;《小公主》又譯作《莎菈公主》,莎菈這位一位堅強而聰慧的年輕女主角,無非是早已奠定《祕密花園》的主人翁瑪莉(Mary Lennox)的形象。柏納特長年旅居於英美之間,橫跨大西洋,更曾搬居肯特郡的梅森大宅,偶然發現了十八世紀祝融倖存的圍牆,踏入荒廢已久的花園。
在男性文人掌舵的浪漫文學時期,小說的地位難與詩並肩,然而許多流派如哥德文學(Gothic Literature)都在此世紀茁壯,貼近民眾階層的心境和閱讀習慣。柏納特表現環境的壓力如何滲透影響心境,反映出真實而誠摯的情感,正是作為一位浪漫主義作家(Romanticist)的創作精神。
停靠第二站,我們該如何理解荒原之上的密蘇威特莊園?作為一部童書,《秘密花園》以魔法的意象向兒童解釋自然的變化、展現生命的堅定信念。欠缺女主人的宅邸充滿主人克雷文對妻子的依戀,望進久病在床的獨子則屢屢想起喪妻之痛,於是他拋下莊園與兒子長年旅居。經過老師的解析,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柏納特將母性與生命力緊縛;故事前半,由十二個孩子的母親蘇珊勸導瑪莉走出傷痛,無非是夾帶最重要的母性精神。女主人過世的莊園也體現在生命力的殘疾之上:克雷文的駝背、科林的久病在榻。
閱讀這部重視自然的作品可以發現,柏納特善於悄悄地搬移場景,由鬼影幢幢的宅邸至戶外,透過描寫藤蔓與知更鳥依次鑽破黑暗,帶來死亡之後、生命再臨的平衡治癒之力。柏納特於1890年經歷喪子之痛,卻內化了疼痛與憂鬱,透過她晚期的作品表達「救贖」的主題。瑪莉從頤指氣使的倔強公主,化貧瘠為富饒,體現於荒原的變化之中,逐次綻放。反映在心境上,花園代表的是由死亡到重生。
8/20 (四) 19:10
主講人 發光小魚
從花園與希望的意象出發,拜訪祕密花園之路,第一站來到法蘭西絲‧霍森‧柏納特的作家生平。柏納特以《小公子方特洛伊》(Little Lord Fauntleroy)打響名號,更寫下《小公主》(A Little Princess)、《祕密花園》(The Secret Garden)等膾炙人口的名作;《小公主》又譯作《莎菈公主》,莎菈這位一位堅強而聰慧的年輕女主角,無非是早已奠定《祕密花園》的主人翁瑪莉(Mary Lennox)的形象。柏納特長年旅居於英美之間,橫跨大西洋,更曾搬居肯特郡的梅森大宅,偶然發現了十八世紀祝融倖存的圍牆,踏入荒廢已久的花園。
在男性文人掌舵的浪漫文學時期,小說的地位難與詩並肩,然而許多流派如哥德文學(Gothic Literature)都在此世紀茁壯,貼近民眾階層的心境和閱讀習慣。柏納特表現環境的壓力如何滲透影響心境,反映出真實而誠摯的情感,正是作為一位浪漫主義作家(Romanticist)的創作精神。
閱讀這部重視自然的作品可以發現,柏納特善於悄悄地搬移場景,由鬼影幢幢的宅邸至戶外,透過描寫藤蔓與知更鳥依次鑽破黑暗,帶來死亡之後、生命再臨的平衡治癒之力。柏納特於1890年經歷喪子之痛,卻內化了疼痛與憂鬱,透過她晚期的作品表達「救贖」的主題。瑪莉從頤指氣使的倔強公主,化貧瘠為富饒,體現於荒原的變化之中,逐次綻放。反映在心境上,花園代表的是由死亡到重生。
橫跨伯納特的作品,角色形象凝聚出不同的精神層面。在女性主義的題目上老師進一步引入形象轉變,其中最典型的聖母形象落在蘇珊身上,她在作品中身負開導眾人、拯救大家的重擔。《秘密花園》的角色塑造已經由維多利亞時期的家庭天使(Angel in the house),如小公主莎菈,翻轉成為「新女人」(New Woman)。至於「主人—僕從」、「帝國—殖民地」的平行比較更顯見閱讀童書之外的反思,不諱談英國莊園制度的上下階級關係。
我們不妨將哥德式文學的詭譎撼動、浪漫文學的情感宣洩視作柏納特的先驅,擷取各自的創作精神。讀《秘密花園》允我們悠走經過瑪莉雪萊筆下的白朗峰、望入路易斯卡羅的兔子洞,承擔這些巧妙壯闊,最後在斷垣殘壁的彼端遇見孕育生命的自然之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