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闇黑詛咒》歐洲鬼的歷史 報導
2020/9/29 (三) 19:10
主講人 神奇海獅 老師
鬼的形象總是跟隨人類的想像,更灌輸了人類的強烈執念。從遠古時代的希臘神話以降,歐亞兩洲之間的政治衝突由原先的你爭我搶,冠上傳說鬼神的面貌,本質上仍逃不開人類情感;對於死者的內疚悔恨、復仇恨意、甚至是源自潘神的徬徨。

「魔」的概念與鬼不同,卻也是另一種乘載情緒的載體,然而在基督教的論述之中魔鬼勢必代表兩物:信徒的精神垃圾桶、其他宗教的異端性。前者將「原罪」的概念具現化,即是七宗罪之鬼,而這些形象的來源更多是一神教不可承認的諸多外神。
1348年始,黑死病悲劇重創歐洲;沒有人痛下殺手、沒有解救、沒有外傷也沒有敵人,這時人勢必將「死亡」看作一種不可抵抗的現象。這樣親臨的大規模死亡使得的世界釋放對於宗教的依賴,以及對於審判日的盼望、贖罪、修行,這些對「死」的世界的想像,逐漸轉為對「人」的世界的鑽研,文藝復興遂揭開序幕。獵巫的宗旨在於「判別敵我」,卻更是教廷組織仗著勢力強大,而將外部敵人定型、平定教區內恐慌的依據。我們在這場腥風血雨背後看見,權力高者已經能夠將「非正統」的不可解釋現象,作為操控下位者的恐懼憤怒的方式。
科學,似乎是這些神秘現象的對立面,然而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後卻迎來對於「怪誕」的嚮往。當時,小說這種文本開始成為大眾的文學,為了吸引讀者,小說更開始探索某一負面的情緒:恐懼。仔細觀察當時的社會,鬼的形象似乎逐漸變為「非人的人」,它們的外表是人,卻會在午夜時吸人鮮血(史托克的德古拉)、變為怪物(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),這些現象或許正是啟蒙後,大喇喇地抨擊當時想要推翻的形象:舊時代的貴族公爵、城市中壓抑所有情緒的紳士。
不論在何種時代,死者、神祇、魔鬼似乎都能戴上相對的面具。起先為了闡述史實現象,神鬼的形象與歷史並行,隨著人類的世界自以為是的撐脹,鬼淪為被人利用,不論是組織對於信眾的壓迫或當權者的控制,如今我們不再將無法解釋的東西套上「他者」的外觀,而是變為意識形態的神魔化載體。
想要了解完整的講座內容,歡迎到雅痞的網站點選【立即報名(網路收看)】,觀看老師的講座課程。
▌報名網址: https://lihi1.com/J7ysk/BLO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