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旅遊講座《曾經的中東瑞士 黎巴嫩》從腓尼基到迦太基 報導
2020/9/25 (五) 19:10
主講人 阿曼達老師
黎巴嫩為西亞的骨幹,阻擋著地中海的蔚藍浪濤,承載歷史染紅的沙土,卻也在沖刷之下淬鍊出紫色的精華。三千年前,腓尼基城邦的商人,其貿易路線已然橫跨地中海,以賽普勒斯的礦產、眾多地區的獨特香料崛起,甚至將紫螺這等珍貴的素材流通各地。財庫滿盈的腓尼基商人在西元前以建設成熟的航海文化。不論是銀貨兩訖或四海諸遊,腓尼基的文化離不開來往二字,雖豐富了文化,卻也曾多次遭到攻陷,幾經轉手。巴比倫、羅馬等強大帝國皆曾踏足這塊古稱泰爾的土地。
故事依循逃難的泰爾公主伊莉莎,後稱狄多女王,來到北非的迦太基(Carthage,意謂「新的城市」),並成為與希臘瓜分地中海的強權。埃涅阿斯紀的主人翁跟隨天命,毅然決然逃離戰亂,卻也踏碎女王的心,前往北方義大利半島,其後代建立千秋萬世的羅馬。
此時回顧布匿戰爭,意即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長年惡戰,也許狄多女王的毒誓:狄多與埃涅阿斯的後代永世為敵,這句話也許含有事後潤飾之意;試想維吉爾(Virgil,70~19 b.c)的史詩在這一殉情傳說裡,顯然偏向了「詩」的一方,將羅馬踐踏消滅迦太基的史實之上,強加史詩神話的面紗。
諸多世紀之後,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諸多帝國瓦解,使得中東各地成為列強的「託管地」;其中法國分得敘利亞及黎巴嫩等地。直到1946年這個屢經轉手的地域終於建立黎巴嫩共和國。然而政治的鞏固,並不代表宗教上的和諧,隔年隔壁,1947年聯合國決議建立巴勒斯坦及以色列,時至今日黎巴嫩已然接收了數十萬巴勒斯坦難民。綜觀人口組成,黎巴嫩的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人口不分軒輊,然而境內由敘利亞扶植的黎巴嫩真主黨,以及以色列長年對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,黎巴嫩儼然成為魁儡之國,主權分崩離析。
在黎巴嫩旅遊,如同抓住那層「潤飾」的面紗,會晤文化與古蹟裡的真實面貌。雄壯的巴勒貝克神殿如昨日黃花,西頓的十字軍城堡孤立於水面之上數百年,碉堡城牆傾頹大半,飽經風霜,象徵伊斯蘭世界與基督徒世界的衝突。對人民來說,允許腓尼基崛起的財富如今聚集於社經金字塔之尖,豐富文化的宗教色彩則在境內掀起一波未平、一波又起的戰亂;遭到各個層面分化的黎巴嫩人民,如何於飽經風霜的土地、兩強平行的擠壓之間生存,勢必要在璀璨的歷史文化之中尋覓借鏡。
想要了解完整的講座內容,歡迎到雅痞的網站點選【立即報名(網路收看)】,觀看老師的講座課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