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/26 (三) 19:10
主講人 黃桂瑩老師
設計除了「美」之外,還有什麼其他準則?什麼樣的設計可以稱作好的設計、真誠的設計?回到19世紀的歐洲,維多利亞治下的大英帝國,迎來了最為豐碩的工業發展與經濟成長,加上英國海外殖民的擴張,英國社會變得十分富裕。而在這個充滿自信、政經情勢相對安定的社會,又是如何錘煉出歐洲的設計美學?
英國居家品味——家就是個人城堡
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,開啟了對精品和消費的極致追求,上流人士熱衷於以華麗繁複的裝飾品和精緻昂貴的佈置妝點家居,不只用來彰顯個人品味,同時也是炫耀財富的最佳手段。
街道上林立著富麗堂皇的歐洲拱廊、百貨公司,更是這個時代極度「消費主義」下的產物。
藝術路上的先啟者——重新思考「消費」的意義
在這股消費浪潮下,有幾位藝術路上的先啟者如藝評家約翰拉斯金(John Ruskin)與藝術家威廉莫里斯(William Morris),以社會責任、倫理的角度重新思考「消費」與「勞動」的意義,進而透過設計闡述出嚴肅的社會議題,探討消費社會下的權力階層關係。
家世優渥的約翰拉斯金將他對藝術的喜愛轉向了對社會的關注,他提倡「前拉斐爾派」的美學主張,亦即「真實、真誠」,對於建築美學有幾項特別的主張——不應該用特意的手法掩飾建築原本的結構,不應該在欄杆上塗色,以及不應該使用機器製造器具。
約翰拉斯金認為,人的精神在大量機器的粗製濫造下被抹滅了,因而提出手工藝的重要性。他理想中的建築範式是中世紀歌德式(Gothic)的教堂,在教堂的廊柱之間,沒有一個裝飾是一樣的,也許是設計師當下的心情展現,也或許是工匠早上看到了一片鳥語花香就將其刻在了器物上,這種勞動與作品的結合,擁有極大的藝術自由,風貌各異同時又能夠和諧共榮。
威廉莫里斯同樣也從社會倫理的角度來重新檢視歐洲的「設計美學」,他關注資本主義、工業生產、勞工情境、貧富差距、童工問題等,認為人是透過勞動而讓自己變得高貴,他推崇前資本主義時代的中世紀,在一個沒有工廠、沒有巨大的機械、自產自銷的年代,不會經由另一個人而被剝削勞動的成果,如當時的麵包師傅、裁縫師、鞋匠等,與工廠時代裡每個人都是一顆小螺絲釘不同,中世紀的人與物質有很緊密的連結,從無到有的生產皆出自一人之手。
莫里斯更在他為妻子珍妮莫里斯(Jane Morris)設計的建築「紅屋」中實踐了這種美學理念,屋內的裝設皆為莫里斯自己設計的織品、壁紙,以精美的手工藝品結合生活。莫里斯認為,「城堡」不該只是「上流社會限定」,每個人都應該能夠擁有一個美麗的家,而這個家裡的所有物品都是有存在的意義的。
日本風潮在歐洲——「實用」與「美」的兩大信念
德萊賽(Christopher Dresser)被譽為英國首位「工業設計師」,十分推崇日本的手工藝術,他認為日本民藝完美地結合了「美」與「實用」,並且十分重視自然,不是非常高貴的藝術品才有這些設計,而是在一般家居日常的器物上都可見得。
德萊賽稱賞美與實用的概念似與莫里斯十分相同,並且都認為設計要能夠反映設計者的心思。然而與莫里斯最大的不同是,德萊賽的藝術創作是「擁抱機械」,他認為在機械化、工業化的年代,量產是必然的,不必排斥機械進入生活,如何把好的理念結合機械運作才是最重要的。
而歐洲對日本民藝文化的欣賞,讓日本也開始重視自己的藝術文化。當時的日本差不多也進入了機械時代,德萊賽的工業美學理念卻影響了日本,使其保留了民藝的文化之美,而日本著名的民藝家柳宗悅也開始與歐洲藝術家頻繁交流,在柳宗悅的美學概念中,藝術應該是要順應材料的特性創作,真正的美是從不刻意追逐美的世界裡誕生。
想要了解完整的講座內容,歡迎到雅痞的網站點選【立即報名(網路收看)】,觀看老師的講座課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