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塞爾1902年的《英格蘭歷史》中倫敦塔的彩繪
(Photo Credit: Wiki Public Domain)
(Photo Credit: Wiki Public Domain)
皇室倫敦大遷移:全體移動到西部的城堡
英國皇室早期分佈於東倫敦,光鮮亮麗的王公貴族落腳於倫敦塔一帶。倫敦塔有兩個作用,一是作為眺望臺,從上方得以監控泰晤士河是否有外敵入侵;而國王最初還希望把倫敦塔當成別墅來享樂。然而過了百年,河川遭受嚴重污染,國王詹姆士一世只好遷移至西部的西敏區(Westminster)。
日後倫敦塔被當成監獄使用,犯人多為高貴的政治犯,伊莉莎白一世就曾在此被監禁。倫敦塔的獄史在16世紀達到高峰,國王亨利八世(Henry VIII)甚至把自己的王后送入處決。因為倫敦塔拘禁為數甚多的達官顯要,使其守備森嚴,早期藏於西敏寺的皇家珠寶,後來也被移到倫敦塔收藏,安全性相對提高。
國王西遷後另還有幾個重要據點,一是在西邊山丘上的溫莎堡(Windsor),過去為了抵擋戰事,駐紮在制高點較為安全;次要的地標為漢普頓宮(Hampton Court),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居住地;還有亨利八世的出生地格林威治(Greenwich);中世紀的英國皇室也曾在牛津(Oxford)活躍,日後那裡成為培育公務人員的搖籃,發展出獨特的教學系統。
基本上皇室與人民的活動範圍壁壘分明,僅有少數幾次例外,例如國王亨利八世為迎娶第二任妻子而大力推動宗教改革的時候,他想獲得人民認同,因而舉辦許多派對來博取人民好感,這才使原本反對離婚的民眾逐漸買單。但事實上,皇室仍需要「造神運動」來突顯尊貴感,一直到當今的伊莉莎白二世登基,保守派首相邱吉爾仍然反對登基典禮上電視節目。即使現在時代變遷,階級隔閡仍是鞏固王家權勢的必要手段。
群星聚集的華麗之墓:皇室、公務員、科學家與大文豪的長眠地
隸屬於皇室的西敏寺曾經歷過幾次演變,大約十世紀開始就有許多修道士在那裡靜修。當時正逢國王將據點由東遷移到西,而國王愛德華(Edward Confessor)過世後,因其生前事蹟被封為聖,他的骸骨就成為「聖骸」(相當於佛教的舍利子) 。既出現「聖骸」就有許多人前往西敏寺朝拜,也因此西敏寺一再被擴建,到了13世紀,其建築外觀隨著法國流行趨勢被改成廣為人知的哥德式建築。伊莉莎白二世是現今西敏寺的擁有者,大教堂主要負責重大儀式,但它與英格蘭教會(Church of England)有所區隔,這牽涉到較為複雜的英國教會系統,先不在本篇詳述。
西敏寺原是皇家貴族的安葬地,除了最高階級者,政府機構的重要公務員也具有安葬西敏寺的資格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《坎特伯里故事集》的作者喬叟(Geoffrey Chaucer),他最初是以國家公務員的身份被埋葬於此,而後其作品《坎特伯里故事集》愈來愈受歡迎,他以文豪的身份吸引其他作家也想在百年後「入住」,之後喬叟周圍也埋進許多文人雅士,漸漸形成一個「詩人角落」,名人包含撰寫《雙城記》的狄更斯(Charles Dickens)、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作者路易斯.卡羅(Lewis Carroll)以及《唐璜》作者拜倫勳爵(Lord Byron)都葬在西敏寺。
宗教照料你的身心靈&休閒育樂
基督教信仰從中世紀便深植人心,它不只關乎靈修,還包辦你生活中各種層面的需求。例如教育,很多人第一次讀書識字是進教堂學拉丁文、聽教士解釋聖經;宗教也攸關醫療,天主教系統的支援包含治療、養老、心理諮詢;古代很多窮人容易因營養不良而有癲癇症狀,教堂也提供一些醫藥偏方(或除魔)供病患解決身心問題;宗教甚至影響人們的飲食,例如星期五要吃炸魚薯條(Fish and chips),還有教堂在週日聚會後要烹煮一塊肉讓大家分食,就是所謂的Sunday Roast,那也成為英國的傳統食物。
直到16世紀發生宗教改革,天主教轉變為新教,但英國的宗教場域隱約還帶有天主教的影子。夾在新舊教的交會處,教會仍擁有很多土地、資產以及人民的信念。跟皇室相比,教會的牧師離一般人的生活更接近,宗教在民間的影響力甚至比皇室更高。
新教不只在英國本地有聲量,其佈局遍及世界,傳教目標放眼許多英國殖民地。倫敦當地的信徒大約9%,外圍地區有11-12%,信仰人口雖然下降,但人民的本性仍具有新教徒特色。英格蘭教會的領導人坎特伯里大主教(Archbishop of Canterbury)與約克大主教(Archbishop of York),這兩位高級神職人員是全世界新教的中心,除了主導英格蘭教會的走向,坎特伯里大主教也是英國國王/女王加冕儀式的主持人。
突破黑暗時期:從古老工會一窺倫敦商業繁盛
倫敦自12、13世紀開始發展工會與金融制度,工會萌芽的地點在銀行區一帶。古老的工會包括漁業、屠宰業、蠟燭製造、皮鞋製造⋯⋯至今大約有一百多個傳統工會。傳統工會的功能性有點像企業控管的概念,它訂定領域、學徒制以及銷售範圍。比方說,製鞋工會的成員在規範下只能「製鞋」,而不可以「修鞋」,以免侵犯到另一個工會的利益。當時候的市長經常得擔任調解者,防止工會間的權益受到侵害。
每個小工會都有自己的小教堂,如果進入漁業工會的教堂,可以看到各個時代的漁船模型,彩繪玻璃上也會有許多跟漁船相關的主題。若是經營羊毛與黃金買賣的大工會(Worshipful Company of Mercers),他們在歐洲的合夥對象即知名的梅迪奇(Medici)家族,英格蘭商人會將原物料出口到翡冷翠一帶,這些交易奠定了中世紀英格蘭的工業化基礎。
而倫敦後來逐漸發展成三個區域:金融貿易中心在倫敦特區,當時所有的工業廠房都在倫敦的東邊,此處集中了最多工會;而國王在彼時也將政府會議廳搬到倫敦西邊,所以現今的國會、西敏寺大教堂等標的都在西倫敦;隨著工會發展至15世紀,印刷術出現了,因此在倫敦也有了印刷街,它夾在倫敦特區與皇室領域的中間,而這個夾層地帶也是法律事務所的集中地。
倫敦的地理位置可謂「孤島」,從15世紀後,英國和歐洲各國打仗的次數稀少,因為有英格蘭海峽的地理庇護,使其國土安寧,君主制度也維持到今日。倫敦從中世紀以來的變遷,形成某種特殊的平衡,即使經歷兩次世界大戰,國土依然保存許多過去的記憶,使現代人著迷於英格蘭繁盛優雅的歷史大夢。(文/游千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