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訪者│邱琳婷(台灣大學藝術史博士)
撰文者│陳怡君
喜歡拉斐爾的人不難發現,他的畫作中有許多可以與達文西對話的巧思,事實上,拉斐爾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了達文西繪畫的精華,繼而再消化為自己的養分。
當時兩位大師除了在繪畫藝術成就上被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,拉斐爾與達文西曾經有什麼交集?達文西又如何實質影響了拉斐爾的創作呢?
│旁觀:世紀之戰現場│
1505年初,剛完成「最後的晚餐」的達文西、甫造出「大衛」的米開朗基羅在佛羅倫斯政府新落成的市政廳邀請下作畫。
兩位當時最傑出的藝術家各自以戰爭題材對決,達文西畫「安吉里之戰」,米開朗基羅則祭出「卡西娜之戰」。
這場王者見王者的世紀之戰,除了吸引佛羅倫斯城的百姓們前往觀看,也吸引了拉斐爾前去旁觀,留下藝術史上相當有意思的故事!
圖:達文西《安吉拉戰役》
圖:米開朗基羅《卡納西之戰》
│臨摹:畫室裡的素描│
當達文西已經舉世成名時,拉斐爾還是佛羅倫斯年輕的繪畫家,相差31歲的兩人曾經有多次直接接觸。
1505年,拉斐爾參觀達文西的畫室,看見了當時達文西正在繪製的《蒙娜麗莎》,便以鉛筆畫下草稿,留下了這張目前收藏於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素描,作為兩人曾與直接接觸交流的見證。
圖:拉斐爾《蒙娜麗莎》素描
│吸收:聖母像背後的風景│
拉斐爾的畫作中以多幅聖母像最為人津津樂道,柔美、親切、有觸感的聖母像,除了充分表現出女性之美,也濃縮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精神。
其中,多幅聖母像的元素是拉斐爾在畫風方面吸收了達文西的作畫之道!聖母像背後的風景就是學習達文西慣用的作畫元素。達文西《紡車邊的聖母》與拉斐爾《聖母子與聖安妮》中都有陡峭山峰,且稜線豐富變化。
圖:達文西《紡車邊的聖母》
圖:拉斐爾《聖母子與聖安妮》
達文西原創的「三角構圖」讓作品呈現出一股穩定的莊重感,嚴謹的平衡中,也將目光聚焦於三角形的頂點。拉斐爾吸收了這種三角構圖法則,應用於聖母與聖子像中,創作出一系列構圖相近的聖母像,包括《帶金鶯的聖母》、《草地上的聖母》和《花園中的聖母》。
圖:拉斐爾《草地上的聖母》
│致敬:柏拉圖的形象│
拉斐爾在1509~1510年間創作的鉅作《雅典學院》是其重要的代表作,他將希臘哲人齊聚一堂,表達對於古希臘時期的嚮往與追求。特別的是,畫中的古希臘哲人們以當時代的人物作為原形象,別有巧思!
其中雅典學院最中間的柏拉圖,有灰白的長鬍子與深邃臉孔,即是以達文西的臉為創作原形,顯示出達文西在拉斐爾心目中的意義非凡!
而米開朗基羅呢?
當拉斐爾正在繪製《雅典學院》濕壁畫時,米開朗基羅正在從事西斯汀禮拜堂的壁畫,拉斐爾耳聞性情認真乖僻的米開朗基羅披星戴月的作畫,經常連靴子都不脫下就上床睡覺,長期下來竟然因為腳部腫脹而必須以剪刀剪開靴子!拉斐爾便在《雅典學院》中安排以米開朗基羅的形象作為沉思的希臘人物赫拉克利特,並置於畫面前方中央偏左。仔細一看,赫拉克利特腳上正穿著一雙厚重長靴呢!
圖:拉斐爾《雅典學院》
當拉斐爾遇見達文西,他旁觀、臨摹、吸收、致敬大師,最後成為與之齊名的一代傳奇!拉斐爾的成功,是不是當之無愧呢?
受訪者介紹│邱琳婷

如果世上有值得追求的價值,我會認為是「美」。求學階段悠遊於文學與藝術之間,在藝術史的研究裡,找到人生的目標。巴黎大獎藝術理論類得獎人、藝術史博士、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,出版了《圖像台灣: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台灣》、《臺灣美術史》,“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to Contemporary Art ”等書 ,曾講授「歐美藝術之旅」、「東方風尚藝術」、「博物館巡禮」等講座。
部落格 https://iartconsultant.blogspot.tw/
臉書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unice.chiu.391
粉絲專頁 藝術·婷一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art.consultan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