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訪者│邱琳婷(台灣大學藝術史博士)
撰文者│陳怡君
有人說拉斐爾是善與美的化身,有人說拉斐爾根本就是天使!但他卻唯獨鍾情與凡人,甚至把那種神聖端莊的光輝都給了畫像下的人間女子。不,應該說他把平凡美好的溫情也給了聖母和聖子,從此,聖母不再遙不可及,女子也不再只是俗人,而這種以「人」為本的精神,就稱為「人文主義」!
文藝復興時期,人文主義的思想發展完整,大家漸漸擺脫中世紀時期處處以「神」為中心的思考,開始討論人性與人權。包括拉斐爾在內的文藝復興三傑,還有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,皆帶著這樣的思想去進行創作,例如「透視法」就是強調人的視角而發展出來了!
除了將視角放在了人身上,邱琳婷說「人文精神包含兩個層次,一個是侷限性,一個是超越性。侷限性是將人與上帝相比,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生、老、病、死無可逃避;超越性則是將人與動物相比,我們追求智識與道德,已超越了原始的獸性。」
以下我們就從三幅畫作《聖母子》、《波爾哥的火災》與《雅典學院》來看人文主義究竟如何體現在拉斐爾創作中呢?
│具有親切人性的《聖母子》│
除了欣賞拉斐爾著名的柔美風格,我們還可以關注他如何在宗教題材中發揮人本精神。
「他的聖母聖子畫不再是中世紀時期偶像形式的畫像,而是親切的,聖母與聖子之間情感透過眼神傳遞,具有人性,不再是不可觸摸的。,人與上帝的關係變得更親近。」
圖:拉斐爾《聖母子》,1507。
│人類具有自主性的《波爾哥的火災》│
在梵諦岡博物館的壁畫《波爾哥的火災》以847年梵諦岡火災的史實為雛形,但細看構圖,可以發現前景是村人們互相協助逃生與滅火,教宗們則在畫面中較遠的地方祈禱,比例相較之下非常小。
邱琳婷說「拉斐爾並不是用對抗的方式去處理人性與神性之間的關聯,他並沒有否定神與禱告,只不過人的自主性更高,信仰還是重要的,但退居第二個位置,更重要的是,人與人之間互相協助把火撲滅。」
圖:拉斐爾《波爾哥的火災》,1514。
│人類知識史的集大成《雅典學院》│
著名的《雅典學院》是拉斐爾人文精神的代表作,這幅畫表現古希臘哲學、天文、數學、音樂、藝術、修辭等領域中的多位哲人們,站在中間者為「柏拉圖」與「亞里斯多德」,其他還有數學家阿基米德、天文學家托勒密、犬儒學派哲學家狄奧吉尼等共58人,拉斐爾自己則藏身於畫作最右邊,留下一張側臉自畫像。
《雅典學院》像是為古代知識史上各個重要人物拍下一張「大合照」,表現出文藝復興全盛時期對於希臘精神的嚮往!
圖:拉斐爾《雅典學院》,1510~1511。
受訪者介紹│邱琳婷
如果世上有值得追求的價值,我會認為是「美」。求學階段悠遊於文學與藝術之間,在藝術史的研究裡,找到人生的目標。巴黎大獎藝術理論類得獎人、藝術史博士、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,出版了《圖像台灣: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台灣》、《臺灣美術史》,“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to Contemporary Art ”等書 ,曾講授「歐美藝術之旅」、「東方風尚藝術」、「博物館巡禮」等講座。